瑞信事件余波未了?市场再传同业监管收紧,多家银行:未听闻相关消息_环球即时
来源:腾讯网     时间:2023-03-30 10:29:32

财联社3月29日讯(记者 梁柯志)瑞信AT1债券减记事件将引发国内同业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继上周五相关传闻之后,3月29日上午市场再次传出消息称监管部门“将以3月31日季末数字”对同业业务进行规模控制,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3月29日,财联社记者向包括一家大型股份行以及多家城商行在内的银行同业部门人士求证此消息,相关人士均一致表示,未听闻近期要加强同业业务监管的消息。但相关传闻显然对债券市场交易信心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固收团队就此传闻发布研究报告。

受访市场人士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面就传闻予以澄清,否则易引发资金面的价格异动。


(资料图片)

上周五传闻卷土重来

一中型券商固收首席对财联社表示,上周五(24日)交易商之间已经传过一次同业业务要收紧的消息,逻辑是因为瑞信AT1债券问题引发监管部门关注,当日二永债明显上涨,收盘时候回落,部分三年期债券还上涨5、6个BP。

与上周五消息不同的是,本次传闻更为具体:监管部门将以3月31日的数字,对同业规模进行限制。然而,3月29日,财联社记者向多家银行同业部门人士求证此消息,相关人士均一致表示,未听闻近期要加强同业业务监管的消息。

上周五的传闻已经让敏感的券商纷纷加强对同业监管政策的分析。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目前中信证券、方正证券等多家机构已就此事发布研报。

前述券商固收首席表示,连续两次的传闻,交易商的情绪受到一定影响,持续下去可能会对市场交投积极性产生影响。如果收紧同业监管,会导致利率上行,提升企业和银行发债融资成本,当下处于经济复苏状态,并非实施收紧政策的良机。

3月28日,中信证券明明FICC研究团队亦发布研报认为,近期海外事件无疑敲响了警钟,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监管问题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监管整体呈现出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共振的态势。但预计短期内同业业务不会迎来颠覆性的监管改革。

二永债成为传闻“主角”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二永债是本次市场传闻“主角”之一,源于瑞信AT1减记。

此前,在撮合瑞银收购瑞信等方案中,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确定瑞士信贷名义总金额约160亿瑞郎(约合172.4亿美元)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AT1)将被减记为零,引发市场哗然。

AT1债券全名为Additional Tier 1 Capital Bond(额外一级资本债券),瑞信是AT1市场最大的发行人之一。AT1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通常由专业投资者和对冲基金持有,因为利息较高,在亚洲的散户和财富管理投资人中也颇受欢迎。此次被瑞士当局强制减记,间接引发市场对AT1的不信任和持有者赎回交易。

在国内市场,AT1则类似中国的永续债,如果中国市场二永债的机构互持规模大的话,一旦有黑天鹅事件可能会引发机构间连锁负反应。

但前述某券商固收首席认为,海外金融市场与中国不一样,欧美银行主要是批发融资业务,客户资金集中,金融市场是利率倒挂等。中国目前的金融机构和监管体系还是很稳定,中外两个市场的情况不能完全类比。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经过2017年大力度去杠杆调整,同业业务主要产品和交易行为的监管已经比较完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真要进一步收紧同业业务可能是二永债,因为这一品种目前商业银行互持比例为20%-30%,的确存在一定风险。

“可以考虑引导保险等机构资金购买银行二永债,同时继续拓宽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分散风险。”上述某券商固收首席表示。

同业业务罚单依然不断

实质上,同业监管规范一直在路上。

据明明FICC研究团队的梳理,国内同业业务与监管发展的分为四大阶段。一是2014年之前:针对具体问题剔除单项监管规定。二是2014-2017年:127文出台,初步建立同业业务框架,消除监管套利空间,标志着从单一监管走向综合监管。 三是2017-2019年:“三三四”严监管,在去杠杆、去通道的要求下,银行同业和理财业务有不同规模缩减。 第四个是2023年2月18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银行同业业务资本计提做出调整,提高计提比例,间接限制同业业务扩张。

在行为监管方面,在2022年银保监会系统开具的5000多张罚单中,不乏大额的同业业务罚单。

2022年4月2日,龙江银行因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同业业务违规、理财业务违规等相关的19项违法违规事实被黑龙江银保监局罚款1260万元;2022年8月,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则因同业及理财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配合现场检查不力收到一张近千万级别的罚单;2022年11月,重庆农商银行被罚金额共计1285万元,处罚原因是同业业务违规以及信贷方面的违规操作。

到今年2月份,渣打中国因39项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罚没近5000万元,其中亦涉及同业业务期限违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不排除相关部门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监管力度,尤其是及时捕捉到借助同业业务监管套利的风险行为后,适时为监管“打补丁”、“上力度”。

(财联社记者 梁柯志)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